杨绛和钱钟书: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杨绛与钱钟书这对文坛伉俪终于可以在相隔二十年之久在另外一个世界见面了。钱钟书评价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们数十年生死与共的爱情打动了无数人。
  
       1911年,杨绛在北京出生,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是江浙颇负盛名的律师杨荫杭之女。虽为名门闺秀,杨绛却衣着朴素,不施粉黛。
  
       1932年3月的清华园,杨绛和钱钟书相识相爱。杨绛曾回忆与钱钟书初识的情景:“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回家了,我还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1935年,他们举办了婚礼。婚后两年,在英国牛津,杨绛怀了孩子。钱钟书谆谆嘱咐她:“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杨绛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杨绛回忆道。
  
       半世的颠沛流离,二人始终相依相守。1945年,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镇定地藏好钱钟书《谈艺录》手稿,以保证日后该书能顺利出版。历经风雨,杨绛始终站在钱钟书的身旁,默默守护。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杨绛生而安静,自带书香,高贵温婉。她文笔不凡,行文淡雅。杨绛的译本《堂吉诃德》是公认的翻译佳作,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1980年,杨绛撰写长篇小说《洗澡》,展现各类知识分子的“众生相”。看过作品,钱钟书说“你能写小说,你能无中生有。”
  
        1988年《洗澡》出版,这本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堪称她的文学创作顶峰,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杨绛“只求比他多活一年”,尽力保养自己。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1997年,钱瑗去世。第二年年末,钱钟书去世,走时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到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此后,杨绛便闭门谢客,很少再与外界往来。她“隐居”在喧嚣的时代中,伴着女儿和丈夫的照片,孤独地生活。
  
         92岁时,杨绛提笔,回忆三口之家的风雨岁月,抒写“万里长梦”。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在文末她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虽已过耄耋之年,杨绛却笔耕不辍。她的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评论家盛赞其文字“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她还为《洗澡》撰写续作《洗澡之后》,收入怀念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诗作的《杨绛全集》亦如期出版。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整理得井井有条,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如今,杨绛也随爱女和丈夫去了。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