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不知道自己那一刻怎么了,什么都不想忍了,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还好还好,不算太激烈,不然她们该不理我了。”
这是小Q第9次来到咨询室,是第一次一股脑儿说这么多话。面部表情里满是愧疚和自责,眼神却难掩喜悦的光。
我问道:你为自己敢吵架感到骄傲吗?
小Q羞涩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掩面微笑,点了点头。
的确,这一刻我也是欣喜的,因为我的来访者终于敢用语言表达愤怒了,至少比之前用消极被动的方式表达愤怒健康多了。
小Q男友是大她两届的学长,毕业后两人异地。一个周末,因为男友加班,原先约好的见面取消,小Q不甘,跑到男友工作城市的高铁站,一直等了9个小时,直到男友下班来接她。等待过程中,男友建议小Q出去逛逛,但小“我和室友吵架了,两年了,我竟然在宿舍里发了火。”
“我真不敢相Q一直执拗地坚持自己可以等,到晚上见面时,男友成功被激惹。
这种事时有发生。两人有冲突时,小Q并不争吵,但她会躲、消失和自我折磨,比如,不吃饭、晚睡、生病、拖延、长时间发呆等。
小Q是个怎样的女孩呢?很漂亮,皮肤干净通透,面容精致,眼睛又大又亮;很乖,有问必答,在初期咨询过程中,两手习惯交叉着放在书包上,不停地点头回应我。可时间久了,我会对这份乖巧有抵触,我感受到的是敷衍、拒绝和不合作,所以谈话总是陷入冷场,而她总会无辜地看着我说:嗯嗯,就是这样。
毕竟,她看起来毫无攻击性,以至于我不敢表达对她的愤怒,甚至会自责。我也试着在咨询中重现她的现实关系,似乎能看到小Q男友每次生气责怪她后加倍弥补的样子,内疚又充满无奈。
“他被我折磨得快疯了,可我就是想他来爱我啊!”小Q说。
其实,小Q这种非言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模式——被动攻击。它一般通过典型性静默表达情绪,是一种表面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
被动攻击型的人习惯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发泄愤怒情绪。他们在生活中明明有很多不满和怨恨情绪,却又不愿坦荡、大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并且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它其实是一枚裹着敌意的糖衣炮弹,基本上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你不爽,暗地里惩罚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表面笑嘻嘻,内心MMP。
这枚糖衣炮弹,在生活中很常见。
工作中的同事,在接收任务时,总是口头答应得很好,一副全力配合的样子。可一转身,他们就会忘记任务,犯下不可容忍的小错误。
“好脾气”的丈夫常答应妻子要洗碗拖地,多做家务,但不是很晚才行动,要不就是收拾得更乱。
家长陪读的孩子做作业很慢,写错的题纠正很多遍依然错,他们磨蹭拖延,忙到深夜才能做完。
可是,不管你怎么暴跳如雷、大动肝火,他们都会表现得一脸无辜,反倒显得你斤斤计较了。
瑞士女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怒气与攻击》中这样写到:
系的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优势的一方对劣势的一方心存顾忌,从而不得不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而劣势的一方对优势的一方则感到某种畏惧,必须表现出反抗才能使对方做出让步……双方进而形成一种脆弱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双方便会发生冲突。此时,若强势的一方采取攻击行动,弱势一方大多会以被动攻击,如沉默不语、躲避、哭泣、离家出走等进行自卫。这时,强势的一方将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被蔑视而生气。与此同时,他也会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懊悔,从而采取某种弥补措施,并做出让步,使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