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很慢热。二分亲昵,三分疏远,五分沉默。
读书时女孩儿们结伴,吃完零食逛操场,只有我垂手站在旁边,坐也别扭走也尴尬;
等到上大学找工作,从未主动找老师闲聊,和领导唠嗑,第一印象都是“不爱攀谈”;“害怕接电话,害怕面对面聊天,害怕突如其来套近乎。”那些“局外人”般的瞬间,是看似不经意间甩出的一记冷拳。我越是在意,就越会退避。碰上不熟之人,难免被贴上标签,此人真内向;但若认识久了,保准又是另一番模样——开始冷冰冰,熟了话痨精。大概在好友眼中、爸妈心里,我每天嘴嘚吧嘚的,一刻也不消停。如果可以,谁愿意端着啊。巴不得在每个场合,每次相处,都能打破那层膈应,随心所欲做自己。
很庆幸,身边朋友大多是自来熟。他们性格外放,乐于插科打诨,喜欢表达和分享。聚会、交际、出游,人再多,面孔再生,也绝少冷场。
上周和怀左学长一起吃饭。他是那种嘴皮子麻溜,跟谁都相聊甚欢的乐天派。说说近况,谈谈心事,便跟他诉苦,“我实在不会跟外界打交道…”学长笑眯眼,逗我,“你别太在意人设,放松点,这不挺好吗?”
想来也是。性格无所谓对错,优缺点总是难判。不论什么事情,不妨先走一步试试,再谈自己合不合适。如果刚刚好,所见之人和所做之事,让你想要靠近一点点,就请跳出舒适区,交付自己的自卑和胆怯;如果很反感,也别强迫自己扭转性格;别用“急功近利”为代价去钻营社交,别昧心学习那些阿谀奉承的话术。“道不同,吃多少顿饭也是不同的人,何必为自己的神游而愧疚。”“你只有做好自己,所结识的好友,才能无需繁杂礼仪来维系。因为能从对方眼神中,先看到自己。”
所以啊,慢热没什么不好。但请别逃避与旁观。学不会巧舌和圆滑,真诚相待也胜过一切套路。比起一味抱怨,为什么有那么多推不掉的社交局?为什么融入不了他们的关注圈?不如按照自己的步调,心之所倚处,顺应时间轨迹,该来的总会来。
若不擅长面聊,那就做个倾听者;若不习惯热络,那就专注于手头事。既然性格硬拗不了,何必强求自己八面玲珑心?就像《志明与春娇》里那句台词,“有些事不用在一天之内做完的,我们又不赶时间。”
慢热如你,也可拥有快意人生。
引自作者;小灯泡二零一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