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迷惘》读后感





          最近在读茨威格。乱翻旧《书城》时留意到一篇文章,关于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文章写得一般般,电影我也没有看过,但里面简述的故事却实在够吸引我。后来拿起手边的一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被我带回家打发时间的,《情感的迷惘》,原来就是他啊,茨威格。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了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花瓶是空的,这些年来在他生日这一天第一次是空的。他全身悚然一惊:他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他隐约记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他身形漂浮,充满激情,犹如远方传来的音乐。”

       以上便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结尾,小说情节自不必多说,十分令我惊叹的是他文字中浓浓的忧伤与谨慎的克制,那如同暴风骤雨般的情感,如何让它不倾泻而下而如同涓涓流水。

       茨威格,他在高唱着爱情赞歌的同时将爱情埋葬。

       如同这个甘愿陌生的女子,几十年如一日地爱着那个从未将她记起的男人,她的爱不容质疑,但她可曾幸福过吗?除了那份孤单的爱情,她一无所有。

       出于对情感的颂扬和对人内心活动的迷恋,茨威格大段地使用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文学既人学的特点,而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读者自身的影子。总有那些喜欢观察的人,形形色色的手,或者鞋子,揣摩着不经意间传达的信息;也总有一些情绪地爆发无法控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若干郁结。读茨威格,仿佛落入了一个看不见的网,在挣扎中勾勒出自我的形状。或许读书的真正意义正在与此。寻找自我或者发现自我,也许穷尽一生也难实现,而一本探索心灵的书却能让人在探索自我的路上更近一步。

       高尔基曾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这个名头送给茨威格,这倒十分好笑了,再怎么讲也应该由“女人”来颁发这项桂冠更合理些吧,虽然着项称号也许并不为过。

       茨威格的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颠迫流离,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存在许多反战的情绪,《桎梏》简直就是一部借主人公妻子之口说出的反战宣言,“人应该为自己的思想去献身,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癫狂去送死”,同样在《旧书商门德尔》中他记叙了一位记忆力超群的书籍权威被无稽的战争与隔离迫害至精神沦丧,最终死去的全过程。其中最令我钦佩的是,他在描绘人被战争损害的时候更注重精神而非简单的生命,在他的笔下,给一个人最大的打击往往是使其丧失了精神和思想的自由,征兵使画家离开了艺术,囚禁使书迷离开了书籍,而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肉身仍旧存在,精神却会慢慢消亡,即使活着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了。一个生命的丧失,也许会另人惋惜,而一个心灵的消亡过程,更加触目惊心。因为生命本无常,存在太多偶然与意外,而心灵世界是人类有限生命的无限存在,人不能拒绝死亡,却可以拒绝内心世界的瓦解。

       最终的茨威格还是没有熬过战争对这个世界的摧残,他与妻子双双服毒自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他实际非常善良,也始终保有纯真,因为他的字里行间其实蕴藏了许多的美好,也许越美好的心灵越容易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