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语出晋朝傅玄,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近好人,则变好,近坏人,则变坏。突出了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人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证明这个观点,但是孟子之所以成就卓著,青史留名,根本原因是孟母的三迁其家吗?你不用仔细想就会知道,不是。即使他的母亲没有此举,我相信孟子还是孟子,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是一种偏激的说法,虽然这样的事例也有,但并非全部如此。而更多的情况是“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 

花丛五颜六色,红的如国旗般鲜艳,白的如哈达般纯洁,相依相偎,迎风欢笑,不会因靠近而改变色彩。

“出淤泥而不染”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荷花的根出于淤泥,但她的叶青翠欲滴,水珠在上面转上几圈就会自动溜走;她的花“亭亭净植,香远益清”,随风摇曳,高雅圣洁。这些北宋的周敦颐有清楚地论述。

东晋末年,连年混战,整个社会如雨前的天空,阴暗、压抑,官场更是暗无天日,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在其中走出一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好读书,不求甚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种豆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身居乱世,洁身自好,构建世外桃源,寄托社会理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后世。

因此,是“赤”是“黑”,由自身决定,而非因近“朱”还是近“墨”, 你走怎样的路,你是怎样的人,脚长在自己的脚上,行动由你的大脑支配。

马克思说的好,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而外因只是条件,外因只能在内因的基础上起作用。是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要看这个人自身的能力,如果他而不去学习,那么他也不会;如果他而不染恶习,那么他不会变。意志坚定,就能主宰自己。

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志存高远,心无旁骛,不随波逐流,不因周围环境而改变自己,最后成就斐然。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是生在鸭场里,又有什么关系呢?最终不还是高贵优雅的白天鹅吗?相反,如果天生是野草,即使与庄稼再相似,最终也结不出果实,成不了庄稼。

刘禅,其父刘备乃汉室皇叔,有问鼎中原之决心,有称雄天下的志向。曹操谓之:“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桃园三结义传为美谈,兄弟同心,诸葛辅佐,挣得三分天下,临终白帝托孤,之后诸葛亮亦师亦父,为蜀国鞠躬尽瘁,出师一表感天动地,浓浓亲情尽显,耿耿忠心可鉴,历代读者无不为之动容。然刘禅既不遗传其父的品格、志向,又不感动于丞相的谆谆教诲,宠信宦官,昏庸误国,不思进取,更有甚者,被魏掳去,乐不思蜀。唉真希望他能“近朱者赤”,可事实并非如此,可叹。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勇敢的警察打入犯罪集团,天网恢恢,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一流的好学校里仍然有不好好学习,经常打架逃课的学生……

总之,是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本身,愿我们每个人不管什么环境中,都能保持住自己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