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三个关键词,你也可以做自己


        最近几年,“做自己”成为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出口必谈的主题。
        很多人成为了“做自己”的拥护者,从前几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现在奉行的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大家都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做自己。也有人对“做自己”提出了批判,觉得我们怎么能活得那么任性,难道不考虑家人,不考虑责任,只考虑自己想怎样生活吗?是不是太任性了一点?
        其实,做自己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既需要方向的探索,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也需要学会处理关系,懂得在做自己的同时还拥有父母、亲人的爱,当然,它还需要自身的努力,没有哪一个“做自己”的彼岸,是不努力便可抵达的。
         而这样一个做自己的过程,大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感受、勇气和耐心。

 

   01第一个关键词:感受

        一提到“做自己”,我相信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也想做自己,可以我连自己是谁,想做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做自己?
        我的建议是:去用心感受自己,跟着感觉走。
        因为感受是我们的心理对外界最直接的反应,它不加修饰,不加隐藏,尊重自己的感受,选择让自己做起来愉悦的事情,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但这并不容易。
        因为,太多人对于感受,是陌生的。咨询中,为了帮助来访者建立与感受的链接,我经常会询问他们:“你的感受是什么?”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却发现,其实不然。很多来访者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
        “老师,我不知道”
        “老师,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还有来访者会反问我说:“老师,感受是什么?”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起,把感受弄丢的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想到了两个词:一个叫别人,一个叫防御。
        先说别人。
        我们暂且把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称为别人。所以,这个别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工作的领导,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某种社会舆论,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最近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吴岭澜是清华的一名学生,他文科很好,语文、英语都考满分,非常的有天赋,而理科很差,考试不及格。
        梅校长找他谈到,问他:“为什么不学理科?”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只要可以学习,可以看书就好,而且大家不是都觉得“实科(理科)”才好吗?
        大家都觉得理科好,我就学理科,是吴岭澜当时的思维。而吴岭澜口中的“大家”,便是别人。他用别人的思考、一个似乎约定速成的概念代替了自己的感受。而我们的感受便是在一次次放弃感受、遵循别人的定义的过程中慢慢丢失的。
        回到电影中,听到吴岭澜的回答,梅校长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就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校长所说的真实,其实说的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和心联系在一起,尽量不被“别人”所干扰。
        另一个词,叫防御。
        心理学上讲,我们的心灵有很多防御机制,比如,压抑、否认,合理化、隔离等等,所谓防御机制,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成分的一种心理操作。
        也就是说,除了“别人”的干扰,我们的心灵,也会自己发展中各种各样的机制,来阻止不好的感受侵入我们的内心。
        举一个来访者的例子。
        我的来访者,是一个特别浪漫的姑娘,她结婚以后,特别希望老公能够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给到她节日的礼物和浪漫的祝福。     
        但是,老公就是理解不到,总说这些东西“华而不实”。
        她因此一次次感到失望,咨询中,当我问她:“当你过生日,收不到老公的礼物时,你有什么感受吗?”
        她这样告诉我:“我现在不太在乎这个了,老公其实对我挺好的,我不能要求太多。”
        其实,我们都能看出,她的这个回答,充满了“失望”的情绪和感受,但她用“老公其实对我挺好”来防御,这便是,我们常常会用到的“否认”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原本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内心,远离一些不好的感受,但是,过度的防御,便会让我们离自己的感受,越来越远。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丢到感受的,才能试着将其找回,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面对真实的自己,也便才能找到做自己的方向。

 

 02第二个关键词:勇气

        谈到做自己,几乎都离不开“勇气”这个词。对于每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人,我们都由衷地感叹一声:好有勇气!
        在我看来,勇气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敢于试错的勇气。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够做自己,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失败:
        想去创业,怕失败了连原来的公司都回不去,怎么办?
        想去丽江开个民宿,闲云野鹤,怕经营不善,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办?
        不想按照父母的安排找一份按部就班的工作,又怕照自己的意愿做不好,反过头来后悔怎么办?
        想起一个来访者曾经因为想换工作,而又迟迟下不了决心选择来咨询。
        她问我:“如果下一份工作还不如现在怎么办?”
        我说:“再换就是了。”
        其实,下一份工作不是人生的终点、也不是世界末日,失败了,拍拍身上的土,总结总结经验再次上路就是了。至少,你试过。最怕你想了一千,却没  有做一件,最终,只停留在原地。
        第二个层次: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
        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尝试,成功与失败,概率都是50%,不如在尝试之前,先看看如果失败了,会怎样?
 会浪费几年的时间?会损失一笔金钱还是会被别人笑话?……
        想好了后果,问问自己:“我能承担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毫不犹豫去做就好。
        如果答案依然不坚定,看看让自己犹豫的元素都是什么,整理一张清单,各个击破。
        待各方面都渐渐趋向成熟,而你,能够承担那个失败的结果的时候,便开以放手去试了。
        第三个层次,敢于与不美好的情绪和解的勇气。
        我们试着回忆一下,之所以没有能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想要的选择,是不是出于恐惧?
        害怕如果选择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没有了体制的保障,所面临的孤独?
        害怕违背父母的意愿,所要面临的与父母冲突、斗争的焦虑?
        害怕一旦创业,便不再只对自己负责,而是承担整个团队命运的压力?
        所以,在做自己的路上,学会与孤独、焦虑、恐惧、压力这些不太美好的情绪和解,懂得自我调节,敢于面对这些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情绪,是必备的技能。
        当然,我们说与坏情绪和解,却不是消除坏情绪,与开心、幸福一样,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感受,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他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做的事,把这些我们不那么喜欢的情绪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让它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我们可以学习接纳这种不好的情绪,让它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03第三个关键词:耐心
 

       我们通过第一个词“感受”寻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通过第二个词“勇气”,获得了敢于做自己的能量,最后,我们要谈的是,第三个词:耐心。
       我看到很多人的做自己,寻找自我的路是这样的:
       想辞职,换一份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回家跟爸妈一说,爸妈说:“你就在这儿待着吧,别瞎折腾。”
       然后他就放弃了。
       想写文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坐在打字桌前,两个小时憋了100个字,然后,想想说:“我还是不适合写作,老老实实回去上班吧!”然后,又放弃了。
       还有,我记得有一次咨询中,一个来访者跟我说:“老师,我很想创业,但是没有启动资金。”
       我问他:“所以,你想怎么做呢?”
       他说:“能怎么着,我还是算了吧,我又不是富二代。”
       其实,在这些例子中,我们都有看到一个东西,叫“即时满足。”简单来说就是,我想要什么,就应该有各种各样的资金、父母的支持准备好。但即时满足其实是婴儿的逻辑,就是那种,我饿了,我要吃,我困了,我要睡的状态。
       而成人世界里的逻辑不是这样的,是我要得到一个东西,我得知道我现在在什么位置,我想要的目标又在哪里,然后,我需要作出怎样的努力,从A点到B点。
       就像《神秘巨星》中,15岁的尹希娅所说:“人不应该都是先设定好目标,再想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吗?” 
       在我们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有两种能力极为重要。
       一个是自律,因为我们需要靠自律,提高能力,去实现目标。
       提到自律,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难,辛苦,做不到,甚至是苦行僧,其实,自律是一件很高级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村上春树是一个特别特别自律的人,三十年保持着一样的生物钟。在决定写作以后,村上春树的生物钟就变得节奏明晰、几乎毫 无变化。晚上九点就睡觉,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不用闹钟,因为生物钟自带闹钟属性,到了点会自动弹起。泡咖啡、吃点心,随即开始工作。
 连续写作5、6个小时,到上午十点为止,每天写十页,每页四百字。然后每天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一年跑一次全程马拉松,还出场参加铁人三项赛。
 下午两点左右结束一天的工作,然后随身所欲,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
 如果在几年前,我看到这个一成不变的工作安排表,会觉得沉闷无聊,人非机器,岂能如此日日循环,长达30年之久。可是现在,吸引我的是,日程表里,下午两点以后的自由时光。            
       从下午两点到晚上9点,人一天拥有7个小时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可以约朋友喝茶聊天、看喜欢的电影、或者只是葛优躺,发呆、畅想人生……
       更难得的是,这般奢侈的享受自由的时光,却不会有虚度的恐慌与不安,因为每天凌晨四点到下午两点的工作,让这种随心所欲似乎更高级、更有质感,连葛优躺都变得理直气壮。
       一个人同时拥有充实和自在两种状态,真真是因为早起、因为自律而赚到的人生!
 所以,其实快乐有两种,一种是及时的快乐,一种是长久的快乐,我们要尽可能去寻找一种长久的快乐,是自律就是能够带给我们带来长久快乐的品质。
 另外一个重要的品质是沟通。因为我们在“做自己”的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特立独行”,而被身边的人所不理解,这个时候,要做的便是耐心的沟通。
 做自己从来都不是任性、唯所欲为,不管不顾,做自己应该是懂得“如何在关系中做自己。”
       如果某一天,因为做自己而伤害了身边的人,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想要让最在意的人理解,想要获得最亲近人的支持,沟通就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说,同样是想创业,同样是爸爸妈妈坚决反对,我的一个来访者是这样做的。
 他花了一年的时候,去搜集有关自己创业项目的数据,跟同行业的人聊天,并且,不停的去找投资人。然后,做出了成熟的创业计划书,再拿给爸爸妈妈看。
       父母看到了他想做这件事情的决心,也看到了他成熟的思维,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其实,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想成为的自己,父母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阻力,他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理解你,并看到你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决心。
 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做自己的过程: 用感受找寻方向,用勇气获得能力,用耐心积攒能力并获得有效的亲密关系的支持。
       做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是人生最大的礼物。
       但做自己又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做好了这三个词,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成就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